谈谈毕业论文的写作

作者: admin 分类: 学术资讯 发布时间: 2020-01-04 09:51
(接上页) 谈谈毕业论文的写作

刘锡庆

毕业论文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实际上,它只是一种学术性的论文,是“论文”的一种。所以,我们谈毕业论文的写作,就等于谈“学术论文”的写作。

学会写学术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工业的语言是“蓝图”的话,那么,科学的语言就是“论文”了。任何科学都要讲道理,而讲道理就要写文章(当然还有“说”,但“说”比“写”的局限性要大得多),这写出的文章即是“论文”了。它是科学研究的记录和总结,是和同事、同行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一—正象搞工业的离不开“蓝图”,全凭图纸说话一样。因此,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毕业生,不会写“论文”,不擅长以这种“语言”来传播经验、阐发真理是不行的,不正常的过去,朱自清先生就主张:小学、初中作文训练以记叙文为主;高中阶段,应叙、论并重;到大学后,要以论文写作为训练之重心。我以为这是很科学、很有道理的经验之谈。大学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所谓“术业有专攻”。学生要分系、科,去攻“专业”、搞“研究”了。而搞研究、做学问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产生所谓的“学术论文”。所以,论文写作实际上已成了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最为常用的写作文体。不仅在校期间如此,即使毕业之后,无论是搞教学还是搞研究,写论文都必不可少,它戌了我们手中最习用的“常规装器”。因此,学会“论文”写作能够得心应手、娴熟自如地运用这种“常规武器”,是每·个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必须努力达到的要术。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他们的高校对学生写作论文的能力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象美国极为著名的大学一一佛六学,其有关“校规”中就明文规定:学生“论文”写作如不及格,必须照章补课。日本的很多大学,毕业论文的撰写都是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如果不合胳,未這过,学生是不能毕业的。论文永平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位”的获得和“职业”的谋求。这在他们那个“生存竞争”十分剧烈、“抢饭碗”抢得很凶的社会里,这是不能等闲视之、草率应付的一件大事。在我们国家,经过前几年的拨乱反正、兴利除弊,我们高校的“论文”考核制度也渐趋严格。象我们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考核就是抓得较紧、要求较严的。不少系所都开始把毕业论文的优劣和学生的分配、使用结合起来考虑。这是很正确、很必要前措施。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这种论文考核制度的生机勃勃的“活力”。

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决不是“摆样子”,决不能“走过场”。对毕业论文的强调和看重,元论从什么意义上说,都是完全正确的、完全必要的。



(二)确定怎样的论文题目,即选定一个什么样的论题,这是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会碰到的一个问题。



确定一个论文的题目,寥寥几个字,该是非常容易的吧?也不尽能。不要小看了那几个字、十几个字的“题目”它是论文的“眉目”,能够显精神,传神韵,见水平。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文章的內容、意义,全篇的格调、色彩等,在好的论文题目上就大体都反映出来了。一般地说,先研究后定题则“易”,先定题后研究则“难”。那种别人那里“领”论题的办法;看见剜人搞什么题目自己也跟諠搞什么的办法;见什么眼下是“热门”,就一窝蜂地去什么的办法;心血来潮、灵机一动就“定”它一个选题的亦法,其之所以不可取,就因为它缺乏研究的坚实基础。这定下来的题目,或割定夕改,或遇难而退,往往会落空。所谓选题“难”,难就难在这里。其实,论题的选择,应该是自己经过认真攻读钻研之后的一个自然前绾果。对某一个同题你经过钻研,确有看法,确有发现了,那就会象“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一样,有一种表现的欲望。

既然论题应来自研究,是研究之后的一个自然结果,那么,平素的学习和研究就要得其“法”,要有一点战眼光。不管你学的是什么系科、专业,你一定要对本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明晰的了解。要搞清楚在自己学习的这学科领域里,前人都有哪些思想的积累?有些什么样的重要研究成果?哪些问题解决了,或较好地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争议?争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争论的焦点,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有几种代表性的意见?其代表人物是谁?哪种意见是多数,占了上风?这些争论的各方都有什么代表性的著述、文章?哪些问题还从未触及,属于研究的薄弱环节?哪些领域是尚待开拓的荒地?哪些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总之,要从“宏观”的角度摸清本学科的

基本情况。解决了的;有争议的;尚待开辟的—这几个大问题要一清二楚。你学了好几年,对本学科的基本情况还是一团漆黑,或若明若暗,看不到自己大步前进的道路,找不到自己攻坚破锐的“打击方向”,即使分数考得不坏,那也不能说是很有能力,很有潜力,很有希望的。不是这样,而是生动活泼地、主动积极地学习,大而言之,对本专业(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有一个轮廊的认识;中而言之,对某一学科(如古典文学、中国通史、高等数学、理论物理

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小而言之,对某些专题(如鲁迅、茅盾的创作,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有初步的研究的话,那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你就会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头脑清醒,方向明确,吸收科学的成果,思考争议的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地。一句话:要学会站在巨人(已经做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前人)的肩上,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哪怕仅仅是半步也好!要善于发现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不会找问题,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只有记忆,没有思维。所谓观点”、“看法”,其实就是对于问题、矛盾经过深入思索后的一种回答,一种判断。问题装得很多,思索、钻研得较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论文”的“论题”自然就产生了!当然,题目的选择也不是没有其它可资参考的原则的。

其总的原则是:社会的需要;问题的重要;自己的确有见地。社会的需要,使我们“应当说话”,应当去扣动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问题的重要,使我们“有话可说”,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自己的确有见地,使我们“非说不可”,要力求说出一点别人尚未说过或未说明白

的“新意”来。特别是这最后的一条,作者确有见地,这是选择论题的坚实基础,关键所在。

总之,选择论题要从自己平素的积累出发,从自己学习的基础出发,要选择自己“家底”较厚的那一部分问题,扬长避短,发挥“优勢”!论题的大、小要恰当,难、易要适度。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去搞一些“生”题目,“大”题目,“难”题目,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在这方面,要充分考虑“量力”性的原则。

谈谈材料的重要性及如何搜集材料。

详细地占有材料,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起点。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发现”: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揭示其蕴含的真谛。而“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的;“真谛”,总是蕴含在纷繁的材料之内的。因而,详尽地占有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结论”一这就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宗旨。马克思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这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资本论》第二版“跋”)我们不妨把这个意思倒过来说:对材料的搜集、分析并探寻其“规律”(内部联系),即是“研究”所以,占有材料,从材料出发去“引出”结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何其芳同志说得好材料占有得越充分,问题的面貌也就越清楚。而且我们做研究工作,不应当只是重复前人的结论,总要努力去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线索也总是存在于材料之中。我们占有了相当数量的材料,然后才可能知道在我们的研究题目的范围内有哪些问题前人还没有解

决,才可能发现甚至前人不曾提出过的问题。我们又围绕这些问题占有了更大数量的材料,然后才可能看清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才可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的答案。

少数民族化学史写中的问题》,见《文学艺术的皋天》,你看,了解问题和研究的状況;发现和提出新的冋题;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都需要从详尽地占有材料入手。关于材料的重要性,何其芳同志讲得是何其透辟啊!鲁迅先生写《中国小说史略》,在广泛、周密搜集材料上耗费过巨大的心血。仅以他辑录《小说旧闻钞》面论,其材料就是从90余种、1500多卷的古书中一字一句手抄而成的。当然,在科学日益发达、资料浩如烟海的今天,有些研究课题想要“竭泽而渔”容观上确很困难,特别是我们同学们在一面读书上课,一面撰写论文的情况下,更难于做到这点,但这种严谨的治学神我们得知道,要“取法乎上”那么,“竭泽而渔”不行了,退而求其次:要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材料都找来、看过。连这也做不到就不行了。随便翻三、两篇东西,占有一星半点材料,就动手去写“论文”发议论,那是相当危险的。无知妄说,信口开河;“瞎子摸象”,乱下断语;以“感想”代“学术”,视前人“成说”为自己“发现”等,大都是由此酿成的谬误。

搜集材料应偕助于现代“目录学”的成果。象“论文目录索引”、“作品目录索引”、“研究资料索引”等一类的书刊,无论是分类的、编年的、专题的,都很有用。

搜集材料的办法当然很多,象剪贴报刊,写笔记、札记,在书里划线、夹条等等,但最方便、灵活的办法怕还是做卡片。它内容单一,使用方便,利于保存,是强化记忆的种有力手段。除目录索引卡片、内容提要卡片外,主要应

多做论点摘要卡片。要摘得“准”,做得“精”,一张顶一张。的时候摘抄要规矩,作者,籯名,出处(书名,出社,出版年月,页码或朗刊名,期斆等)逐项写出,不能短缺;摘要的內容要忠于原文,谁确无误,運标点都不能有半点差错。引文可疑、出处不明,间接抄引的东西,最好是找到原作核对一下。只这种“第一手”的材料才是“活”的材斜,才能放心大胆地引用,才真正具有保存的价值。这,一边阅读,一边积累,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各典型、新的材料,就会越积越多。即使是书刊还给人家了文章訂主要沦点、论据,价值的“精华”的论述却存留在卡片上了。这实际上是用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不断地输入弁贮存信息、。这种信息积累得越多,思维也就势必越为活跃。新的发现、发明在各种信息的比较、鉴别、矛盾、揎击中才在事实上变得成为可能。

除了上面所讲的办法之外,实地的社会调查,实验操作等,也是搜集材料的重要方法。



(四)谈谈论文的结构和写法间题。

自然科学的论文撰写在“五四”前后才由我国的一批留学生从国外“学”回来。所以,它最初是“舶来品”、“洋”咔很足。那写法,主要是这几部分:绪论、材料与方法三、观察与结果;四、讨论五、总结六、图片与说明;

七、参考文献;八、外文摘要。

正好是八条,所以被称为“洋八股”。这八条中,前五条是正文内容,后三条是论文附件。现在,自然科学论文的写法守着这“八股”不变的当然还有,但是一般都倾向于简化了。简化是简化,由于它“脱胎”于那八条,其精神并未大变。

现在较多的写法是:标题后有一“内容摘要”(特别是较长的论文),文字极简要,提示出论文的内容梗概来,然后进入正文。首先,是“绪论”(或称为“前言”),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这部份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是“少而精”的,简而明最好。接下去,“材料和方法”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一个交代,不要求详细展开。这一部分也可删去或并入下文。然后,“观察与结果”,这是论文的中心部分。主要内容,如操作、结果等,都要在这里叙述。“操作”,可以把前面所说的“材料与方法”并在这里说明,主要是讲实验的条件、手段的,可以简略一点;“结果”要详细叙述,把它作为重点突出出来,同时,还可以在这里提炼出一些见解,作精要的发挥。“图片与说明”也可以插在这一部分合述,不再独立。总之,这一部分要围绕中心,做必要的讨论,不要离题;同时,要注意贯彻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精神。“小结”,也可在这一部分的后面做简短的收束。最后,附“参考文献”。要列那些重要的、学术性强的、在“讨论”中所引用的文献,不可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当然,也可以打破常规,不按上面所说的样子去写,而

是上来就提出问题或摆出观点,然后列出证据,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手段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内容好,形式毕竟是次要的,可以灵活变化。

比较起来,社会科学论文的撰写形式更为多样,写法也更加自由。但它虽然如此,其结构的内部规律还是可以认识、把握的。这主要表现为举纲张目。论文结构的要诀在于“纲举目张”。“纲”就是总论点,中心论点,主题。它是论文的灵魂和统帅。

篇论文,中心论点一定要清楚、显豁,要高举起这面旗帜。

总论点一摆,“纲”一摆,分论点就会各就各位,象“目”一样的“张”开孔来(“目”即鱼网的细绳)。所以,写论文就是要把大论点、小论点考虑清楚,安排妥当。特别是分论点(小论点),要反映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联系,一定要“全”,要“圆”,要“严”(没有一点缝隙、漏网,所谓“点水不漏”)。有人说论文应该是一个“球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写的时侯就要考虑到“八面受敌”,要处处设防,堵死一切可能被人利用的漏洞。

顺理成章。古人说得好:“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说写论说性的文章就象劈木柴一样,可贵的是它能够正中“纹理”(木纹),使之顺“势”而开。这是说得非常精彩的。

论文旨在说“理”,你只要把这个“理”琢磨透了,梳理通了,顺着这个“理”的道道(纹路)讲下去就是,它自然而然即可化为文章。俗话说:“顺理成章”没有“理”不成文章;理不“通”也不成文章;顺“理”而论,自成文章。所以,写论文要“依理定形”,“形”(章节段落等)要服务于“理”的表现。“章”,我们上面泛指的“文章”,其实,“章”的本义是“段落”(章节),因此,在写每一章

节、每一部分时(即展开某一“分论点”的论述时),都要把论点、论据、论证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据理而论,言之成理井然有序。论文最讲究条分缕析,层次井然。没有条理,缺乏逻辑,这是论文的大忌。“论”者,伦也。“论”的本义,就有“次序”、“排列”的意思。一二三四,一定要清清楚楚;先后次序,一定要顺顺当当。论文不象文学创作,也不象记叙性文章,表现“技巧”不是说一点不要,“生动性”也不是说一点不求,但是,首先要讲的还是条理性、逻辑性。

除了上面所讲的之外,“开头”和“结尾”在写作时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开头要有气势,象放炮竹一样,“骤响易彻”,先声夺人。入题宜快,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结尾要干脆利落,戛然而止。不要拖泥带水,画蛇添足。论文的“尾巴”倒可以轻松一点,别致一点,使之象撞钟一样,“清音有余”。

般地说,论文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把握精神,全面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全面论述,篇幅较长;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选择某一有意义的问题,某一较薄弱的关节,或某一新颖的角度,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论争,解疑诘辩。即选择有争议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得失优劣,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选谁“靶子”,批驳陈说。即将对手的某一错误论点做为“对立面”,指其谬误、偏颇之处,在批驳之中“立”起正确的论点。前两种写法属“立谂”范畴;后两种写法即所谓“驳论”。

至于论文的表现“形式”,除一般常见的、较为“规矩”

的“学术感文”的写法外,随笔、札记、散论、调查报告等,也可以采用。

论文的笔调、色彩和风格,要和论文的内容相适应。或严肃庄重;或犀利泼辣;或明白畅达;或清新活浚。特别是文学评论,要讲究一点文学,语言不可过于单调、板滞。



(五)最后,谈谈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要力求“出新”。写论文最忌“人云亦云”,蹈人旧辙。“章最忌随人后”。一雷同就全无价值了。所以,要力求出新,有“属于自己”的一点东西。当然,最好的是有新“意”,观点新颖,颇有见地;“角度”新颖,论述别致也可以;虽立意一般,但有重要新材料、新事实披露,也很可取;善于归纳,富于总结性,以囊括全面、梳理清晰见长,也算有点“新”面貌。这几条都不沾边,就不行了。

观点和材料相统一。讲观点的时侯要有材料的支持;材料的时候要考虑所说明的观点。这二者,即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相结合,相统一。材料不能说明观点,观点不能概括材料,“两张皮”互不联系,这是不行的先拟提纲后动笔。这对论文写作是绝对必要的。论文的精神就在其纲目、间架之上,提纲好不好,对论文写作影响极大。所以,要在上面多花点时间和气力。先不忙动笔,先把提纲搞细密,摘扎实。与其修改论文,不如多改提纲,这是一条很好的经验。

引文的处理。较短的引文不须独立(一般称为段中引文):较长的引文最好另起(一般称为提行引文),最在文。征引文字一定要准确无误,忠于原作。不可断章取义,意改

11

注释。原则上凡引文必须注出处。注释的办法有文中夹注;页下注;尾注等,以尾注为最规范。注释要准确、完整,作者、原名、出版处、页数,都应写出数字、表格。也可夹文中,也可总附于后。

行文、用语。要讲究“分寸感”,准确、精密、严蓮。

根据不足,不可遽下断语。把握不准,不要说绝说死。结论的语言要简炼、明确,经得起推敲。

字数。一般来说,“学年论文”的字数大约在四至六千字左右;“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在七千至一万字左右。写得过少是不行的。字数限制主要是对学生驾驭文字的“幅度”的一种考察。

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曾给目本的一位评论家、当时还很年轻的增田涉先生写过一幅对联:“搔痒不著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这是郑板桥所拟的一幅对子,鲁迅先生借它表示了对于学术论著(当时增田先生表示要写一本《鲁迅传》)的一种希望,即肯定(赞)也好,批评(骂)也好,都要有真知灼见,要“入木三分”而不要“搔痒不著”。这是非常深刻的意见一我现在把它摘引出来,与同学们共勉!(选自《写作》1983年第4期)

怎样写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王世德全国高等学校从七七级开始,恢复锻炼写作学术论文的制度;三年级同学要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同学要写毕业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从一九八一年起,全国要实行学位制废,凡申请学位的都要提交学术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这是为加提高我国学术水平、以适应四化需要的重要措箍。

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很关心怎样写学术沦文的间。

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供大家参考,从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一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文艺理诊究生,一九六○年在杨晦老师的指导下写过毕业论文,在汤晦、泞圜恩、吳组缃、林庚、王瑶等授或的审员会的审查下迣行过论文答辩。一九六一年毕业分配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后,指导过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的写作,担任过业论文答辩的审查委员,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七汩北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谈谈写毕业论文学年论》。

今年五月,系上又要我给七七级同学作过一次如何写学术论文的报告。现在,在这些文章和报告的基础上,再作增补,写成此文、几种论文的区别和联系大学三年级写的学年论文,四年级写的毕业论文,大学毕业后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论文,四种论文有什么区别和

毕业论文查重网站    毕业论文查重网站    论文查重免费
标签云